景點分類: | 全部 森林公園 海島海岸 草原草甸 沙漠戈壁 冰川雪域 濕地湖河 名山奇峰 自然保護區 野生動物園 主題公園 名勝古跡 歷史遺產 民族風情 度假療養 園林老宅 陵園古墓 古鎮村落 博物館 考古遺跡 城市風光 名人故里 宮殿樓閣 道教福地 宗教旅游 地質奇觀 探索體驗 農業觀光 工業旅游 植物園 郵輪游艇 |
---|---|
所在地區: |
敦煌鳴沙山位于甘肅省敦煌市南五公里處巴丹吉林沙漠和塔克拉瑪干沙漠的過渡地帶。沙峰起伏,人們順坡滑落,便會發出轟鳴聲,稱為“沙嶺晴鳴”,為敦煌八景之一。 敦煌、寧夏中衛的沙坡頭、響沙灣和巴里坤四地的鳴沙山號稱我國的四大鳴沙。
鄧拓故居位于福州市鼓樓區道山路第一山4號,又稱“第一山房”。南宋紹定二年(1229年)狀元黃樸即生長在此。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少詹事葉觀國購為別墅。清嘉慶元年(1796年)歸邑人林材(號楚麓)所有。現有房屋為坐北朝南,寬11米、深9米的三間排雙層木構建筑,樓下中為廳堂,左右廂房,鄧拓便出生左廂房。房屋以山為屏,三面圍墻,庭院內條石鋪地,擺設石桌,門頭房旁為花圃,依山砌有花臺,栽種花木。樓斜側巖石上有林材鐫刻的隸書“第一山房”四個古字。1991年市人民政府掛牌保護,后又公布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敦煌古城為漢敦煌郡治,位于黨河中下游綠洲腹地。唐立沙州、元置沙州路、明設沙州衛,其城址一脈相沿,未曾他遷。 據西北師大敦煌所李并成研究員考證推測,可能是趙破奴從令居向西進軍兩千里,于漢元鼎六年(前11年),乃調集張掖、酒泉郡人力修筑敦煌城這一西陲要塞,并筑有敦煌綠洲外圍的土河、塞城以及馬圈口堰水利樞紐。
宋時,坊內有一座法祥院,俗稱“ 閩山保福寺”。曾任光祿卿的福州郡守程師孟時常到此吟詩游覽,僧人就鐫刻,“光祿吟臺”四字于石上。光祿坊的名字就從此而來的。在光祿坊西側有一小巷,叫早題巷。辛亥黃花崗起義烈士林覺民殉難廣州之后,他家從南后街遷出,曾避難棲身于巷內。
長城第一墩】嘉峪關[1]是明代萬里長城西端起點,也是長城沿線建筑規模最壯觀、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古代軍事關隘。長城第一墩,又稱討賴河墩,是嘉峪關西長城最南端的一座墩臺,也是明代萬里長城最西端的一座墩臺。長城第一墩于明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由肅州兵備道李涵監筑,北距關城7.5公里,墩臺矗立于討賴河邊近56米高的懸崖之上。
嘉峪關是明長城西端的重關,以巍峨壯觀著稱于世,被譽為"天下第一雄關"。在雄關腳下,坐落著一座仿長城關隘建筑--嘉峪關長城博物館,端莊肅穆,古樸素雅,似長城又非長城,像關隘又不是關隘,新穎別致,是我國第一座專業性長城博物館。
涌泉寺山門保留著唐朝建筑風格,為一有框無門的空門,石門柱上鐫刻著一副短聯:“凈地何須掃,空門不用關”。此聯構思奇巧,意寓在涌泉寺山門東邊,有一石砌拱門,上書“靈源深處”。傍崖而下石階60余級,中裂一澗,寬約3米,深約10米,似石洞,故名“靈源洞”。版權所有山東聊城聊之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轉載必究!因為“喝水巖”石刻,這一帶又統稱“喝水巖”。靈源洞兩側,薈萃了自宋以來摩崖石刻200多段,約占鼓山現存摩崖題刻的一半,行、草、隸、篆諸體俱備,猶如一座天然石刻書法寶庫,譽為“東南碑林”。題刻中有宋刻近百段,元刻12段,明刻30余段,清朝至今百余段,其中尤以宋代名書法家蔡襄的“忘歸石”,施元長的“喝水巖”以及理學家朱熹,民族英雄李綱和當代郭沫若等題詠石刻最為著名
閩王王審知陵園,在福建省福州市北郊的蓮花峰的斗頂山上,是福建現存最古老的陵園。閩王王審知于唐同光3年(926年)病逝,初葬“閩縣靈岫(山)鄉懷賢里風池山”。長興3年(932年),其子王延鈞稱帝,迷信風水之說,移葬蓮花峰下(位于現在福州北郊新店鄉斗頂村),面對五虎,閩江橫亙,旗鼓對列,氣勢宏偉。墓坐北朝南,外圍用條石圍成長方形狀,占地面積2599平方米。原有殿堂、碑亭、牌坊,并建蓮花、永興二寺,招八名僧人守冢,頒田15頃為香燈。
位于嘉峪關市東北20公里處的新城鄉戈壁灘上,已發現有1400多座磚墓群,多是魏晉時期(公元220-419年)的地下壁畫,規模龐大,有“世界最大的地下畫廊”之稱。在已開掘的一部分當中,有8座是彩繪磚壁畫墓,共出土壁畫磚700余塊,現在只有六號和七號墓室對游人開放。